病理学艾滋病性传播疾病考点解析

时间:2020-12-8来源:并发病症 作者:佚名 点击:

一、艾滋病(AIDS)

  (一)病因:

  HIV-1(主要)和HIV-2。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

  ②通过污染的针头或医疗器械;

  ③输血和血制品;

  ④垂直传播——母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或通过哺乳、黏膜接触等方式感染婴儿;

  ⑤医务人员职业性传播,少见。

  (二)发病机制

  1.HIV感染CD4+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CD4+T细胞消减——导致严重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2.HIV感染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能抵抗HIV的致细胞病变作用,不会迅速死亡,可成为HIV的储存场所,并在病毒扩散中起重要作用。可携带病毒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病理表现

  3个方面:

  1.全身淋巴组织的变化

  2.机会性感染

  3.恶性肿瘤

  1.淋巴组织

  (1)早期:淋巴滤泡增生,出现较多浆细胞。

  (2)随后: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CD4+细胞进行性减少,代之以浆细胞。

  (3)晚期:淋巴结一片荒芜。淋巴细胞几乎消失殆尽。可显现大量分枝杆菌、真菌,但很少见到肉芽肿。

  2.继发性感染

  以中枢神经系统、肺、消化道受累最常见。

  炎症反应轻而不典型。如肺部结核菌感染,病灶中的结核杆菌很多,但很少形成典型的结核性肉芽肿。

  70%~80%为卡氏肺孢菌(一种真菌)感染。

  70%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弓形虫或新隐球菌感染。

  3.恶性肿瘤

  30%的患者可发生Kaposi肉瘤。

  也可伴发非霍奇金淋巴瘤。

  二、梅毒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梅毒螺旋体——性接触传染。

  少数:血液、接触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经胎盘感染。

  (二)基本病变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2)血管周围炎:浆细胞的出现为特点之一。

  2.树胶样肿——特征性病变(仅见于第三期)。

  中央类似干酪样坏死,但坏死不彻底,与结核肉芽肿不同之处——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少见。

  

  (三)各期病理改变

  1.第一期——下疳——无痛性丘疹。

  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2.第二期——梅毒疹。

  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梅毒疹病灶中有大量螺旋体。

  

  3.第三期——树胶样肿和瘢痕。

  可导致器官变形和功能障碍,特别是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

  三、淋病

  关键词:化脓性炎

  四、尖锐湿疣

  (一)病因——6、11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HPV)

  (二)病理——关键词:乳头瘤样+凹空细胞

  1.细胞乳头瘤样增生。

  2.表皮浅部细胞出现胞浆空泡化(凹空细胞,有特征性)。

  

  1.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

  A.霍奇金淋巴瘤

  B.非霍奇金淋巴瘤

  C.Kaposi肉瘤

  D.子宫颈癌

  E.阴茎癌

  『参考答案』C

  2.一期梅毒的特征性病变是

  A.树胶样肿

  B.硬性下疳

  C.梅毒疹

  D.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E.凹空细胞

  『参考答案』B

  3.HIV感染细胞时,主要入侵的门户是

  A.CD3

  B.CD4

  C.CD8

  D.CD20

  E.CD45

  『参考答案』B

过关必备:仅需把证拿回家-执业医师考前最强考前冲刺班来了!

赞赏

长按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bfbz/958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