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大夫讲糖糖尿病病因与治疗的对应性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m.39.net/pf/bdfyy/bdfjc/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班廷家园”(已经关闭),被很多人转载和收藏。年,重新发表在“甜蜜家园糖尿病论坛”上,是我写的最早的,被转载最多的文章之一。
下面就是年重发时候的原文:
这是一个很早以前我在网上发表的主帖(年),今天找来一看,觉得仍然有很高的可读性(见笑),就拿来重发一次,希望没有看过的朋友思考一下我的观点(文字内容后面的)。这和我以前谈的所谓“糖尿病血糖高是胰岛素数量和质量问题”的这个观点是不同的,当然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不是否定哪一个观点,细读下来,当会有所收获。-------------------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流,占90%以上,在这个网上的应该也会有很多朋友是2型的,我谈一下个人对2型的一些看法。从病因上讲,2型糖尿病是多方面的,但对单一的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讲是可以分析的。我在临床中总结出大多数2型糖尿病有以下发病规律:1、遗传。有的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家族史,我的一个病人他们家兄弟姐妹7人全部是糖尿病,对他们来讲,得糖尿病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不用他们的“努力”。2、遗传+肥胖。有的患者是有家族史,但他的子女、兄弟姐妹并非一一得病,遗传对他们来讲是一样的,发病的则是谁胖谁先得。3、肥胖。没有家族史,但如果过于肥胖,也是发病原因之一。现在,很多“款爷”、“官大人”发病便是此者居多。4、心态。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因为一段时间的心情压抑不畅所导致,如有人家里闹离婚、下岗、疾病而心情不好,有人为工资、职称、建房、单位人际关系紧张等。一个新患2型糖尿病的人,如果不存在肥胖,80%的原因是心态问题。5、其他:如年龄、药物、妊娠、其它病等等。妊娠发病固然与病人的胎盘分泌激素有关,但生孩子的多了,为什么别人不得病而你得了,我个人认为肥胖(与妊娠前体重落差太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大家都可能知道:糖耐量减低是可以恢复正常的。我个人认为新发的2型糖尿病如果治疗的正确及时,很多病人也有治愈的可能。这就是对因治疗,也就是讲要分析“你是因为什么”才得的糖尿病。
上面的病因分析,不外乎遗传、肥胖、心态等三大方面。遗传就是“命运”,但它是内因。得病就像考试,60分及格,60分得病。像上面的病因1,遗传因素自己就够60分了,得病就是必然。像病因2、3、4、5,遗传所占分数不够或为0没有,就需要外因补充,那就是肥胖、心态等,够60分了当然便会得病了。所谓的“对因治疗”,就是对肥胖或心态的治疗,对你不正确的生活方式进行治疗和挑战。你胜利了,病便会停止,会退却,会消失;你失败了,病便会加重,会发展,会终生依附于你。心态何其重要啊!
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目前非常“火”的认识有:糖毒性和脂毒性。血糖过高会加重胰岛B细胞损害,但这只是得病后才出现,也是积极控糖的原因之一。脂毒性就是脂肪(游离脂肪酸FFA)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作用,目前已经达到共识,即:FFA不仅促进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发生胰岛素抵抗,还可导致B细胞凋亡和胰岛素释放异常。“脂毒性”作用不仅在糖尿病发病后有明显作用,在糖尿病发病前也有明显的作用。“脂毒性”的存在状态和肥胖、高脂肪饮食高体重指数、脂肪肝等是几乎等同存在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预防糖尿病,预防胰岛素抵抗,从“脂毒性”上比从“糖毒性”上考虑更有意义。糖尿病的治疗中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但血糖控制良好的同时还要控制血脂、血压、体重、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代谢综合症的内容。糖尿病的控制终极目的是什么?是:1、寿命尽可能延长(活得长);2、生活质量尽可能提高(活得好);3、良好的治疗效价比(活得起)。在洪昭光、向红丁的《健康快车》上讲,代谢综合症是很多心脑眼肾等疾病的病因,它有八个“果子”,血糖只是其中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糖尿病的治疗应该转结到对代谢综合症这棵“大树”的治疗上才可能达到最好的目标。代谢综合症是什么病,是你不正确生活方式的“量”与“时间”的总和,如果说治病求本的话,纠正你不良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合理的、最经济的、最彻底的治疗。临床上有很多病人把血糖看的太重,几乎成了唯一,忽略了血脂、血压、体重、血粘、血凝、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视及检测,或重视不够。有的病人太看中结果,而忽略了治疗的过程与手段。其实,制定适应于你自己的合理的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并坚持下去,把药物作为治疗的辅助措施,这才是最佳方案。当你正确的生活方式的“时间”和“量”达到一定值的时候,身体便可能恢复正常,即使用药也肯定会降低到最少。
所以,得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不知道为什么得病。我在这里罗嗦出来,与大家共探讨,希望会对你有帮助。(以上有很多观点是我自己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没有“书本”的依据,不对之处还请朋友斧正。)
--------------------
很多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是年的岁末。在13年前的糖尿病治疗领域,这个综合防治的观念是比较超前的,乃至现在,它仍然很有可读性,并足可以引起患者的重视与思考。
赞赏
长按
- 上一篇文章: 2型糖尿病病因,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生活方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