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疾病影像学第十三季子宫内膜样卵巢

时间:2021-10-23来源:妇科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该系列文章来源UltrasoundObstetGynecol,使用国际卵巢肿瘤分析(IOTA)组的术语和定义描述了各种妇科疾病的临床和超声特征。

子宫内膜样卵巢癌的临床及超声特征

摘要

目的

描述卵巢纯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和超声特征。

方法

这是一项对组织学诊断为纯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我们从国际卵巢肿瘤分析(IOTA)数据库中确定了年至年间由经验丰富的超声检查员进行术前超声检查的名患者,以及参与中心妇科肿瘤科数据库中的另外78名患者。所有肿瘤均使用IOTA术语进行描述。此外,一位作者审查了所有可用的超声图像并使用模式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

结果

1.名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5年(范围为19-88年)。

2.在超声检查中,2例(0.8%)子宫内膜样癌被描述为单房囊肿,3例(1.3%)为多房囊肿,37例(15.5%)为单房囊实性,例(48.1%)为多房囊实性和82例(34.3%)作为实性。

3.中位最大肿瘤直径为.5mm(范围,20-mm),最大实性成分的中位最大直径为63mm(范围,9-mm)。

4.70个(29.3%)肿块中存在乳头状突起。

5.大多数癌症((78.7%))是单侧的。

6.在49例(20.5%)病例中,病理学家判断癌症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与没有证据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成肿瘤的癌症相比,这些癌症更常在超声上表现出乳头状突起(46.9%(23/49)对24.7%(47/)),双侧更少(8.2%(4/49))与24.7%(47/))以及较少与腹水(6.1%(3/49)与28.4%(54/))和道格拉斯腔积液(24.5%(12/49)与48.9相关)%(93/))。使用模式识别对可用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许多没有证据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36.3%(41/))的肿瘤有大量的中央实性成分包裹在小室中,使肿瘤呈帽章(斗篷状)外观。

结论

子宫内膜样癌通常是大的、单侧的、多房实体瘤或实体瘤。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特征不同于没有证据表明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子宫内膜样癌,前者更常见的是单侧囊肿,有乳头状突起,无腹水。

一般资料Aim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纯子宫内膜样卵巢癌的临床和超声特征。

背景Background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子宫内膜样癌占卵巢上皮癌的10-15%,是卵巢上皮癌的第二大常见类型。这种肿瘤最常在50岁和60岁被诊断出来,平均发病年龄为55-58岁,略早于最常见的上皮癌类型浆液性癌的诊断年龄

相当大比例(10-50%)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的关联最早由桑普森于年描述。他制定了严格的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标准:子宫内膜异位症靠近肿瘤;恶性病灶起源于子宫内膜样病变,而不是起源于这些病变之外;以及在特征腺体周围存在类似于子宫内膜间质的组织。Scott5增加了第四个标准:组织学证明从良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转变为癌症。然而,Fukunaga等人6在例恶性上皮肿瘤的病例系列中发现,根据Sampson和/或Scott标准,其中54例表现出肿瘤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的证据,但只有13/54(24.1%)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到恶性上皮肿瘤的真正过渡区域。

据报道,卵巢中15-20%的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癌共存。在这些情况下,通常卵巢和子宫内膜肿瘤都分化良好并且彼此相似。区分转移性和独立的原发性卵巢癌的标准主要依赖于临床病理学发现。在伴有增生和轻微或无肌层浸润的低级别子宫内膜癌的情况下,卵巢肿瘤可被视为独立的原发肿瘤,特别是如果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双侧、多结节生长、血管间隙侵犯和输卵管侵犯是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特征

根据上皮性卵巢癌发生的二元模型,子宫内膜样癌是I型肿瘤。I型肿瘤出现从公认的癌前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的和明确细胞癌)的发展。这些可能会以缓慢的逐步方式发生恶变。相比之下,II型肿瘤(即高级别浆液性癌)从输卵管中的上皮内癌发展而来,该癌扩散到卵巢和卵巢外部位,并具有侵袭性。

显微外观(略)

大体外观

子宫内膜样癌的平均大小为15cm,外表面光滑。在83-87%的病例中,它们是单侧的切面可以显示易碎的软肿块或乳头,部分填充含有血性液体的囊性空间。它们也可以是完全实性,表现出出血或坏死。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肿瘤可能会显示出含有巧克力色液体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体表现,其中有一个或多个实性结节或从壁突出的乳头状赘生物。

临床特征和预后

子宫内膜样癌最常见的症状是盆腔疼痛和腹胀,但由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异型性和子宫内膜癌的关联,阴道异常出血也很常见。超过80%的病例血清CA升高。子宫内膜样癌的分期分布不同于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性癌。大多数低级别或高级别浆液性癌患者出现晚期(III-IV期),而大约80%的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仅表现为局限于盆腔的疾病(I期和II期).子宫内膜样癌在所有卵巢癌组织类型中预后最好,如果不考虑分期,5年生存率超过70%。对于根据国际妇产科医师联合会(FIGO)分期系统诊断为IA/IB/IC1期(IC1意味着仅手术溢出)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95%,并且这些患者不需要辅助治疗手术后的治疗。

方法(略)结果RESULTS

我们从IOTA数据库中确定了名患者,并在IOTA研究之外检查了另外78名诊断为纯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在IOTA研究内检查的病例和在IOTA研究外检查的病例之间,临床或超声特征没有显着差异(表S1和S2),因此所有例病例的结果一起呈现。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背景数据和肿瘤特征见表1。就诊时的中位年龄为55岁(范围为19-88岁),93/(38.9%)患者为绝经前。大多数肿瘤为FIGOI期(/(58.4%)),大多数肿瘤分化良好(/(70.8%)患者为1级或2级)。

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特征见表2。

表2.名纯子宫内膜样卵巢癌女性的超声特征,总体上以及根据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肿瘤的证据特征全部(n?=)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癌症(n?=49)不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癌症(n?=)P*单侧肿瘤(78.7)45(91.8)(75.3)0.腹水57(23.8)3(6.1)54(28.4)0.道格拉斯腔中的游离液体(43.9)12(24.5)93(48.9)0.病灶最大直径(mm).5(20–)83(24–).5(20–)0.肿瘤类型0.单房2(0.8)1(2.0)1(0.5)多房3(1.3)1(2.0)2(1.1)单房囊实37(15.5)14(28.6)23(12.1)多房囊实(48.1)27(55.1)88(46.3)实性82(34.3)6(12.2)76(40.0)多房和多房囊实性肿块中的房室数0./(13.6)6/28(21.4)10/90(11.1)/(11.9)7/28(25.0)7/90(7.8)4–1/(43.2)13/28(46.4)38/90(42.2)7/(31.4)2/28(7.1)35/90(38.9)未归类为实体的肿瘤中囊液的回声性0.无回声37/(23.6)5/43(11.6)32/(28.1)低回声83/(52.9)24/43(55.8)59/(51.8)磨砂玻璃25/(15.9)10/43(23.3)15/(13.2)出血性2/(1.3)0/43(0.0)2/(1.8)混合10/(6.4)4/43(9.3)6/(5.3)最大实性成分的直径(mm)?63(9–)45(9–)68(9–)0.0存在乳头状突起70(29.3)23(46.9)47(24.7)0.乳头状突起数0./70(22.9)6/23(26.1)10/47(21.3)29/70(12.9)4/23(17.4)5/47(10.6)38/70(11.4)4/23(17.4)4/47(8.5)/70(52.9)9/23(39.1)28/47(59.6)最大乳头突出高度(mm)16(4–64)15(5–51)17.5(4–64)0.乳头血流?15/69(21.7)2/22(9.1)13/47(27.7)0.不完整的隔膜§10/(4.3)1/48(2.1)9/(4.8)0.阴影15(6.3)1(2.0)14(7.4)0.彩色得分?0.06/(1.3)0/49(0.0)3/(1.6)/(20.6)15/49(30.6)34/(18.0)3/(47.5)16/49(32.7)97/(51.3)/(30.7)18/49(36.7)55/(29.1)基于主观评估的诊断0.良性10(4.2)3(6.1)7(3.7)交界27(11.3)9(18.4)18(9.5)恶性(84.5)37(75.5)(86.8)原超声检查者建议的具体诊断0.纤维瘤/卵泡膜纤维瘤4(1.7)1(2.0)3(1.6)子宫内膜异位症2(0.8)0(0.0)2(1.1)囊腺瘤1(0.4)0(0.0)1(0.5)输卵管积水1(0.4)1(2.0)0(0.0)盆腔炎1(0.4)0(0.0)1(0.5)皮样囊肿1(0.4)1(2.0)0(0.0)交界性恶性肿瘤21(8.8)8(16.3)13(6.8)原发性卵巢癌(71.1)33(67.3)(72.1)恶性罕见肿瘤10(4.2)1(2.0)9(4.7)转移性卵巢癌9(3.8)1(2.0)8(4.2)腹膜癌1(0.4)0(0.0)1(0.5)无特殊诊断建议8(3.3)1(2.0)7(3.7)无法诊断10(4.2)2(4.1)8(4.2)

数据表示为n(%)、n/N(%)或中位数(范围)。

*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癌症与未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癌症之间差异的统计显着性。

?实心成分包括乳头状突起;/单房实体瘤、多房实体瘤和实体瘤的可用信息。

?69/70病例的可用数据。

§个案例的可用数据。

?个病例的可用数据。

1.大多数肿瘤((78.7%))是单侧的,中位最大直径为.5mm(范围,20-mm)。2.几乎所有的子宫内膜样癌都被描述为单房囊实性(37(15.5%))、多房囊实性((48.1%))或实性肿块(82(34.3%)),3.最大实性成分的中位最大直径为63mm(范围,9–mm)。4.在70个(29.3%)肿块中可见乳头状突起,其中大部分肿块包含三个以上的乳头状突起,最大的乳头状突起的中位高度为16mm(范围,4-64mm)。5.囊液最常见的回声是低水平回声(83/(52.9%))。毛玻璃回声不常见(25/(15.9%))。6.在彩色多普勒检查中,除了3个肿瘤外,所有肿瘤都有血管化,大多数(/(78.2%))的彩色评分为3或4。7.根据原始超声检查员的主观评估,个(84.5%)肿块为分类为恶性,27(11.3%)为交界性肿瘤,10(4.2%)为良性肿瘤。原检查者误诊为良性肿块的10个肿瘤中,有4个疑为纤维瘤/纤维鞘瘤,2个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个为输卵管积水/盆腔炎,1个为囊腺瘤,1个为皮样囊肿。10种错误分类的癌症中有8种可获得超声图像(图S1)。图S1被原检查者误诊为良性肿块的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图像。1个肿块误诊为皮样囊肿(a),1个误诊为囊腺瘤(b),1个误诊为盆腔炎(c),1个误诊为输卵管积水(d),2个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瘤(e,f),2个误诊为纤维瘤(g),H)。

在49/(20.5%)的患者中,病理学家判断癌症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其中11/46(23.9%)的患者还患有同步性子宫内膜癌,而其中3名患者缺乏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信息。在没有证据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癌症的名肿瘤患者中,30/(16.8%)也患有同步性子宫内膜癌,而其中11名缺乏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信息。

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癌症的患者的血清CA中位数水平低于没有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癌症证据的患者(64U/mLvs.5U/mL),并且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的癌症更常见于I期(81.6%)40/49)vs52.4%(99/))和1级(34.7%(17/49)vs23.5%(40/))(表1)。根据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的证据,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特征见表2以及图1和图2。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比,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子宫内膜样癌更常见于单侧(91.8%(91.8%)45/49)vs75.3%(/)),与腹水(6.1%(3/49)vs28.4%(54/))和道格拉斯腔内游离液体(24.5%(12)/49)vs48.9%(93/)),如果它们是多房或多房囊实性,它们包含较少的囊肿室(46.4%(13/28)vs18.9%(17/90))。此外,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子宫内膜样癌更常见于单房囊实体(28.6%(14/49)vs12.1%(23/)),实体瘤较少见(12.2%(6/49)vs40.0%(76/)),并且与没有证据表明肿瘤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的子宫内膜样癌相比,它们更常包含乳头状突起(46.9%(23/49)对24.7%(47/))。

图1纯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图像,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超声检查者将癌描述为单房囊实性肿块(a-f)或多房囊实性肿块(g-i)。在(a-h)中可以看到乳头状突起。

图2纯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图像,在组织学检查中没有证据表明肿瘤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癌被描述为多房你那个实性肿块(a-g)或实性肿块(h,i)。在(a-g)中可以看到类似帽章(斗篷状)的外观

样本量小,无法可靠地估计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样癌与没有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样癌之间,以及未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癌之间的临床背景数据或超声特征的差异。子宫内膜癌(表S3、S4和图S2)。超声外观无明显差异。然而,与没有同时期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相比,子宫内膜样卵巢癌患者更年轻,且更常未生育。CA值似乎在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癌症女性中最低,但没有同时发生子宫内膜癌

从IOTA数据库确定的例纯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的66例以及在IOTA研究之外检查的所有78名患者,即研究中包括的所有子宫内膜样癌中的/(60.3%)都可以获得超声图像。回顾这些,17/31(54.8%)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子宫内膜样癌被图像的审阅者描述为具有乳头状突起的囊肿(图1)。不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子宫内膜样癌的最典型(41/(36.3%))超声图像是一个囊肿,其中一个大的中央固体成分被包裹在小室中。这使病灶呈帽章(斗篷状)外观(图2)。使用模式识别,从患有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癌症和没有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癌症之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差异,并且没有发现患有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的癌症与没有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癌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图S2)。

图S2子宫内膜异位伴同时性子宫内膜癌进展为子宫内膜样癌(a)、子宫内膜异位伴同时性子宫内膜癌进展为子宫内膜样癌(b)、非子宫内膜异位伴同时性子宫内膜癌(c)、未进展为子宫内膜样癌的超声图像来自没有同步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d)。

讨论DISCUSSION

本研究描述了纯子宫内膜样卵巢癌的临床和超声特征。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55年(范围,19-88年),大多数肿瘤为FIGOI期和1级或2级。在超声检查中,大多数子宫内膜样癌是大的单侧多房囊实性瘤,通常具有低水平囊液或实性肿块的回声。大约20%的子宫内膜样癌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大约20%与同步性子宫内膜癌有关。使用模式识别,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癌症通常被描述为具有乳头状突起的囊肿,而没有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肿瘤证据的癌症通常被描述为具有大量的中央实性成分被包裹在小室中,使肿瘤具有冠状外观。

我们研究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包含大量以标准化方式描述的纯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但它也有局限性。首先,由于其回顾性,一些临床和组织学数据缺失。其次,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的病理学家都严格应用Sampson的标准来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癌症。第三,并非所有病例都可以使用超声图像或视频剪辑,这可能限制了我们检测典型超声特征的能力。

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其他人的结果一致,即有证据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肿瘤的子宫内膜样癌更常在早期被诊断出来,并且与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肿瘤证据的那些相比,更常为1级或2级20。我们没有在文献中找到任何数据直接支持我们的发现,即非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比没有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为同步性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明显更年轻,而且更常未生育。Uccella等人的发现,即患有子宫内膜癌和同时性卵巢癌的患者比没有同时性卵巢癌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更年轻,这间接支持了我们的观察。我们的结果与病理学教科书中报道的子宫内膜样癌的宏观特征一致,其中将它们描述为单侧且相当大的实体瘤或具有实性肿块或乳头的囊肿,其中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展而来的子宫内膜样癌被描述为具有一个或多个从内部囊肿壁突出的乳头状赘生物的囊肿。他们也与Testa等人22的观点一致,他们报道了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而来的卵巢癌的典型超声表现是具有乳头状突起的囊肿。然而,并非Testa等人系列中的所有癌症。是子宫内膜癌;其中一些是透明细胞癌,一种是宫颈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与伴有子宫内膜样瘤或其他上皮恶性肿瘤的子宫内膜瘤相比,良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表现为没有实体成分的单房或多房囊肿,尽管它们的超声表现可能会随年龄而略有不同23、24。对于所有组织类型的浸润性上皮性卵巢癌,Valentin等人25发现有乳头状瘤的肿块比例(I期上皮性卵巢癌的67%和II-IV期上皮性卵巢癌的41%)比我们在我们的系列中发现的更高(29.3%),其中仅包括子宫内膜样卵巢肿瘤。其他人尚未描述子宫内膜样癌的冠章样外观。这是否确实是子宫内膜样癌的特定征兆,或者是否也在其他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发现,仍有待证明。

最初的超声检查员将绝大多数子宫内膜样卵巢癌(/(84.5%))正确分类为侵袭性恶性肿瘤。只有10/(4.2%)被误诊为良性。这证实了超声在区分良性和恶性卵巢肿块方面的高度准确性26,27。然而,27/(11.3%)的子宫内膜样癌被误诊为交界性肿瘤。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子宫内膜样癌具有乳头状突起,这在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和粘液性宫颈管型交界性肿瘤中很常见

超声检查员将出现问题内膜样发生癌(/9.5%)(/9%)(/9%)(正确分类被性质为%)。只有10%(4.2)误诊诊断良性。然而,27/(11.3%)的子宫内膜样癌被误诊为交界性肿瘤。这可能是因为子宫内膜样癌具有乳头状,这在浆液性交界性和粘液性宫颈管型交界性肿瘤中很常见

子宫内膜样卵巢癌的超声特征不同于之前描述的粘液性和浆液性卵巢癌(表S5)。是否可以根据超声图像和临床信息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只能在前瞻性研究中确定。然而,在开始任何前瞻性研究之前,必须了解不同类型卵巢恶性肿瘤的典型超声表现。

能够在术前将子宫内膜样癌与其他浸润性肿瘤区分开来具有临床重要性,因为这些肿瘤的预后良好,尤其是那些由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展而来的肿瘤。怀疑子宫内膜样癌和子宫内膜样癌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可能会影响术前咨询。例如,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可能可以实现最佳的细胞减灭术,因为子宫内膜样癌通常在早期被诊断出来7。此外,对于想要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对于由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展而来的I期子宫内膜样癌可能有可能进行保守手术,因为这些肿瘤似乎比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发展的肿瘤具有更好的预后。

文献来源

UltrasoundObstetGynecol.Oct;52(4):-.

Imagingingynecologicaldisease(13):clinicalandultrasoundcharacteristicsofendometrioidovariancancer

PMID:DOI:10.1/uog.26

nxx摘录编译;由于本人E盲一枚,本文全是出自软件翻译,流畅没有,错误百出,仅供参考,欢迎诸位老师拍砖!谢谢指正!索取原文请联系6;

长按以上图片,识别图中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fkzl/1212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