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教授乳腺增生乳腺肿瘤和乳腺癌的十二

时间:2021-12-10来源:妇科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简介:

王付教授,研究生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医学硕士,全国著名经方大师,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及河北广东四川江西等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博硕论文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连续被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被评为“教学名师”,“仲景国医导师”,原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河南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主任,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所长、医院名誉副院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及经方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常务理事及经方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连任河南省中医方剂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各种疑难杂症。中医诊治内科、妇科、男科、皮肤科、骨科、儿科等多发病、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乳腺增生、乳腺肿瘤和乳腺癌从中医分型辨治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生长的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分为乳腺小叶增生(Ⅰ期乳腺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导管扩张症,Ⅱ期乳腺增生),囊性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上皮细胞增生症,Ⅲ期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病(Ⅳ期乳腺增生),乳腺癌(Ⅴ期乳腺增生)。

㈠肝郁气结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因情绪异常及月经期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急躁易怒,或胸胁胀满,或情绪不佳,或嗳气,或叹息,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月经前后不定期等。

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可选用四逆散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

㈡气郁瘀热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口渴,因情绪异常及月经期加重,痛如针刺,舌质暗红夹瘀紫,苔薄黄,脉弦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夜间痛甚,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情绪不佳,或嗳气,或胸胁胀满,或月经前后不定期等。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可选用四逆散、金铃子散与蛭虻归草汤合方。

㈢气郁痰热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因情绪异常及月经期加重,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心胸烦热,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情绪不佳,或头沉,或胸胁胀满,或月经前后不定期等。

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可选用四逆散、金铃子散与小陷胸汤合方。

㈣气郁寒痰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因情绪异常及月经期加重,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畏寒怕冷,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情绪不佳,或头沉,或胸胁胀满,或月经前后不定期等。

疏肝解郁,温阳化痰;可选用四逆散、良附丸与二陈汤合方。

㈤痰阻瘀热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因情绪异常及月经期加重,肢体困重,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苔黄厚腻,脉滑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胸烦热,或夜间痛甚,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情绪不佳,或头沉,或胸胁胀满,或月经前后不定期,或大便干结等。

燥湿化痰,清热化瘀;可选用半夏厚朴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

㈥阴虚夹痰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因情绪异常及月经期加重,肢体困重,舌红少苔,或黄厚腻,脉细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五心烦热,或盗汗,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情绪不佳,或头晕目眩,或胸胁胀满,或月经前后不定期,或大便干结等。

滋补阴津,兼以化痰;可选用一贯煎与小陷胸汤合方。

㈦阴虚夹瘀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因情绪异常及月经期加重,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少苔,脉细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五心烦热,或盗汗,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情绪不佳,或夜间痛甚,或月经前后不定期,或大便干结等。

滋补阴津,兼以化痰;可选用一贯煎、芍药甘草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

㈧阳虚夹痰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劳累及月经期加重,肢体困重,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脉沉弱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自汗,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耳鸣,或腰酸,或头沉头昏,或月经前后不定期,或大便溏泄等。

温阳散寒,燥湿化痰;可选用桂枝人参汤、平胃散与二陈汤合方。

㈨阳虚夹瘀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因劳累及月经期加重,痛如针刺,舌质暗淡夹瘀紫,苔薄白,脉沉弱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自汗,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耳鸣,或腰酸,或头沉头昏,或月经前后不定期,或大便溏泄等。

温阳散寒,活血化瘀;可选用阳和汤与生化汤合方。

㈩气血两虚,瘀腐脉络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溃烂,疼痛。

2.辨证要点倦怠乏力,因劳累及月经期加重,痛如针刺,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弱或沉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头晕目眩,或面色苍白,或自汗,或动则气喘,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心悸,或月经前后不定期等。

益气补血,活血化瘀;可选用八珍汤、失笑散与蛭虻归草汤合方。

(十一)阴阳俱虚,痰阻血瘀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疼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或口干咽燥,因劳累及月经期加重,肢体困重,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少苔,或舌质暗淡夹瘀紫,苔薄白,脉沉弱或涩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或自汗,或盗汗,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行经后减轻,或耳鸣,或腰酸,或头沉头昏,或心悸,或月经前后不定期,或大便不爽等。

滋补阴阳,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龟鹿二仙胶、二陈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

(十二)瘀热灼腐证

1.主要症状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肿块迅速增大,疼痛,溃烂。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涩或细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胸烦热,或腋下疼痛,或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或经前加重,或月经前后不定期,或大便干结等。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可选用清营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

附录:《伤寒论》类方歌诀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氵巽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马敬小便难。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

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烧散:近阴裆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更多“王付经方”资料,请扫描如下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fkzl/1238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