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分享脐疗之妇科病1

时间:2020-11-28来源:妇科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关键词:脐疗法;妇科

中药脐疗,就是把中药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相比其他部位的药物贴敷疗法,脐疗适应更为广泛且疗效更加显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中药脐疗法在妇科临床应用的文章,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胎、产、经、带方面。维持胎、产、经、带的正常功能,又有赖于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四脉。

脐,名神阙,该穴属任脉。任脉和督脉相表里,有总领气血的作用。

冲与任同起于胞中,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任、督一源而三歧,均受束于带脉。中药脐疗不仅有药物本身的效果,还有穴位刺激作用,热敷还有灸的功能。故中药脐疗的综合作用可影响冲、任、督、带的病理转化,从而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冲、任、督、带功能失调是产生妇科疾病的重要机理。但是,冲任不能独行经。根据奇经八脉源于肝肾之说,故对冲、任、督、带的病变,常选用治疗肝肾的药物。

敷脐药物,品种不宜太多,且宜选气味俱厚之品。同时,应炒研为末,盖炒香则气易透,以促进药物效力的发挥。此外,根据治疗需要,或用水调敷,或用醋调,或用酒炒,或用某药煎(取)汁调拌等,均可提高疗效。总之,中药脐疗方法简单,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1.恶阻

杨某,女,23岁,年9月15日就诊。因孕后2个月,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吐出清涎和食物;伴脘腹微胀,四肢欠温,怠惰思睡,舌淡苔白润,脉缓滑无力。属脾胃虚寒,胃失和降,冲气挟痰饮上逆所致。治以温胃健脾,降逆止呕。以丁香15g,半夏20g共为细末,生姜30g煎浓汁;上药调为糊状,适量涂敷脐部,用胶布固定。1日之后,呕吐渐止。再敷3日,纳食如常。

按:《校注妇人良方》说:妊娠恶阻病,由于胃气怯弱,中脘停痰。本例乃脾胃亏虚,痰饮上逆所致。半夏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丁香温胃,配姜汁治干呕;生姜祛痰下气,止呕吐。故以半夏、丁香、生姜止呕吐。《名医别录》谓半夏有堕胎之说;但张元素称,半夏虽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故可用之。

2.胎动不安

杨某,女,24岁,年8月15日就诊。患者曾3次流产。现孕3个月,腰部酸胀,小腹坠痛,阴道时有少量流血,头晕耳鸣,两腿软弱,小便频数,甚至不禁,舌淡苔白滑,尺脉沉弱。此属肾气亏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而致胎动不安。嘱患者卧床休息,并以杜仲30g,补骨脂30g,共为细末,以水调涂敷脐部,用胶布固定。1日1换。2日之后,腹痛停止,阴道出血渐止。又敷5日,胎元得固。治后足月顺产。

按:此例系肾虚冲任不固,致胎动不安。杜仲暖子宫,安胎气,《本草求真》谓其:“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神农本草经读》称补骨脂有固胎之功。故两药相须为用,具有固胎作用。

3.痛经

张某,女,32岁,年3月10日就诊。月经来潮3天,小腹冷痛喜按,经水色淡黑,小腹冰冷,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紧。证属寒凝气滞,治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以肉桂10g,吴茱萸20g,小茴香20g,共为细末,用白酒适量炒热敷于脐部,冷后更炒熨敷,以不烫伤为度,用胶布固定。3日之后,痛经即痊愈。嘱下月行经之前再敷3日。从此痛经霍然。

按:滑伯仁说:“经前脐腹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余皆弦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搏于冲任,经事来血与邪争,故作疼痛。”肉桂,止腹内冷痛,痛不可忍;吴茱萸,治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小茴香暖丹田。酒炒助诸药温经散寒止痛之功。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原创不易,谢谢鼓励打赏

赞赏

长按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fkzl/952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