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孕妇的饮食ldquo讲究r

时间:2021-6-28来源:妇科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面对美食,如何选择?

普通人尚且担心体重问题,孕妈妈就更是如此了,吃少了,怕小宝宝在肚子里发育不好;吃太多,又怕小宝宝有问题。为了小宝宝吃吧,又怕自己的体重飙升,产后再也回不到当时纤瘦的模样,毕竟身材与美丽是女性一辈子的课题。

那么,孕妇怎么吃才算健康,孕期增重多少才算合理呢?

小故事:

记得有一天门诊,一位准爸爸走进诊室,激动又无奈地说:“肖梅医生,您说我们的准妈妈厉不厉害,一天吃了一个10斤重的哈密瓜!”

10斤是什么概念呢?孕妈妈想想看,新生儿体重的正常范围是5-8斤,10瓶毫升的矿泉水……

我仔细一问才知道,十斤重的哈密瓜是去皮后,切成小块,装在一个大玻璃碗中,孕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连续剧,看一集吃一盘,一天不挪“窝”,看了7-8集,瓜就全部吃完了!

我问准妈妈,吃完后舒不舒服。她说:“我稍微有一点儿不舒服,关键是,把人弄累了,坐了一天,腰也坐疼了,跟着电视剧中哭、笑,也蛮累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天吃了一个10斤重的哈密瓜,窝在沙发上看7-8集电视剧没动,若按一集电视剧45分钟来计算,几乎是5-6小时没咋动。其实想想,咱们读书那会儿可能都没有这么好的定力。

问题来了,孕妇应该怎么吃?吃多少?如何能够做到营养均衡?当然,还有大家最关心的体重问题,增重多少较为合理呢?

小知识

近期,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公布了“中国备孕妇女平衡膳食宝塔”和“中国孕期妇女平衡膳食宝塔”。

当然,有一个问题也不能不提,身边的人常常会鼓励孕妈妈多吃水果,尤其是苹果、葡萄和草莓,说吃苹果宝宝会长得漂亮,尤其皮肤白,会有可爱的苹果脸;吃葡萄,小宝宝生下来眼睛大大的、水汪汪;吃草莓,小宝宝脸蛋红彤彤。

这就导致有不少孕妈妈为了生出可爱的宝宝,将水果作为主食,而忽略了其它的膳食,导致营养不均衡。我们认为,水果和蔬菜一天的食用量在g-g为宜。有糖尿病的孕妈妈们则要食用含糖指数低的水果,例如番茄、黄瓜、猕猴桃和柚子等等。

最后,还是请孕妈妈们按“膳食宝塔”,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爱吃、好吃的食品哟!

小贴士

孕妈妈们怎么知道是吃多了还是吃少了、吃的好不好呢?让孕妈妈的体重告诉您。通俗地说,孕期体重达标了,您就吃好了。

方法一:

如:身高(cm)-(常数)=65kg(正常标准体重)

(1)如果孕前您的体重65kg,全孕期体重可增加15kg,也就是每周增加0.5kg左右为宜。

(2)如果孕前您的体重正好65kg,全孕期体重可增加12.5kg,也就是每周增加0.3kg左右为宜。

(3)如果孕前您的体重65kg,全孕期体重可增加10kg,也就是每周增加0.25kg左右为宜。

方法二:

如与国际接轨,按身高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如下: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孕期体重增加指引

孕前体重指数(BMI)

体重(千克)

18.5(体重过轻)

12.5-15

18.5-24.9(正常体重)

11.5-16

25-29.9(超重)

7-11.5

≥30(肥胖)

5-9

如果您有幸怀了双胞胎,可以参考“方法一”中,在正常标准体重和全孕期体重可增加基数上再增加5kg。

例如:

身高(cm)-(常数)=65kg(正常标准体重)

如果孕前您的体重<65kg,全孕期体重可增加15+5kg。

如果孕前您的体重正好是65kg,全孕期体重可增加12.5+5kg。

如果孕前您的体重>65kg,全孕期体重可增加10+5kg。

若用更加明确的图表加以说明,则是:

说完了孕期增重的问题,孕妈妈们可能还会有一个顾虑,那就是产后减重。有不少时尚靓丽的准妈妈会有这方面的担忧,毕竟美丽是女性终生的事业,体重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您是按照标准增重,那么,产后恢复也会相对较快。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几个关于孕期体重的概念,平常子宫的重量约为50-70g,但在怀孕后重量会增加20倍左右,达到-g,按照小姑娘们的说法,这可是1-2斤啊!

一般情况,在产后42天,子宫可以恢复正常。当然,还有-ml的羊水以及-g的胎盘也会在生产之后脱离我们的身体,所以孕妈妈们不要有太多关于体重的负担或者烦恼。

毕竟,您的快乐,宝宝感同身受。

文章摘自:肖梅医生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儿医疗保健分会致力于为广大妇儿医护工作者提供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交流平台,让我们一起关爱妇儿健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长按解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发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fkzz/1111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