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有多少人每天在冲三七粉

时间:2017-3-4来源:预防护理 作者:佚名 点击:

三七和人参同出五加科,与人参长得相似,又称人参三七,或参三七。三七叶子轮生,通常生三片掌状复叶,每个复叶又分七枚小叶片,因此得名三七。三七花开茎顶端,聚集成球,小花黄绿5瓣,花蕊色白。果实肾形,嫩绿熟红。入药用的三七通常将主根、支根以及根茎部分分开,主根叫做“头子”,支根叫做“筋条”,茎基叫做“剪口”。能活血、止血、定痛。

三七Panaxnotoginseng,是五加科植物,和人参是同一科属,与人参长得非常像,因此古代又称人参三七,或参三七。

三七植物的长相如图,个头不算高,叶子轮生,也就是在同一层面长一圈。请您一定要参阅人参及西洋参,加深印象。

您所看到的小叶子其实不是整个叶子,图中这棵三七其实总共只有三片叶子,这种叶子叫掌状复叶,一个复叶又分出七枚小叶片,也正因为此,它得名三七,即:三个复叶,七片小叶。

当然也不全是三片复叶七片小叶,三七由于年份不同,还有四轮复叶的,小叶的数量也是3-7枚不等。

三七的花与人参一样,开在茎的顶端;花儿近百朵,聚集成伞状或球形,每朵小花呈黄绿色,开5个花瓣,花蕊也是5个,呈白色。

三七的果实也是聚集成球,每颗果实近似肾形,嫩时绿色,成熟变红,里边包裹的就是三七种子。

三七由于是多年生草本,老茎就会在根茎上留下痕迹;形成类似人参的芦头。三七的根肉质粗壮,主根呈圆锥形或短圆柱形,再分出数条支根,入药用的三七通常将主根、支根以及根茎部分分开,主根叫做“头子”,支根叫做“筋条”,茎基叫做“剪口”。

三七主根按照个头大小区分,每斤能称多少个相同大小的三七头子,则以相应数目的头来区分等级。

三七的本草考证

三七的入药历史并不长

三七的入药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成书年的《跌损妙方》用到了三七。该书收录的皆是少林疗伤的验方,治疗跌打损伤及各种金创之伤。三七自然也都用来止血疗伤。值得说明的是,书中三七均写做“参三七”,而且,该书还记载了三七的别名:金不换,并且入药还用到了三七叶。

滇南本草·土三七

土三七(图缺),味苦。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土三七,味甘,微苦。无毒。入足手阳明经,兼入血分。根大而肥。主治止血、散血,功效最神。箭伤杖扑,跌打损伤。包敷患处,即可痊愈。

其实早在年的《滇南本草》中,就已经有三七的记载了,不过由于没有绘图及植物形态的文字描述,学术界始终对“土三七”就是三七表示质疑。但从所记载的功效来看,很可能就是现在的三七。

三七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

《滇南本草》是明朝的云南人兰茂所撰写,该书详细记载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所用草药,是一部极具地域特点的本草著作。尽管土三七有争议,但不可否认三七原产于西南地区,明朝同时期的彝族医药著作中,就有关于三七止血疗伤的记载。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三七最早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应用。因擅长疗伤,而迅速向中原传播。

本草纲目·三七

释名:时珍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集解:时珍曰∶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曝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

发明:时珍曰∶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

到了年,三七被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后,很快在中原传播开来。比《本草纲目》早些的《医门秘旨》(年)中,也详细描述了三七的长相。这两本书中,均记载三七出自广西,随后年的《广西通志》也提到“三七,南丹、田州出,而田州尤妙”。也正因广西田州盛产三七,因此三七又名“田七”。

《本草纲目》除记载三七疗伤外,还用它治疗妇科崩漏。这一功效在《金瓶梅》中有体现。《金瓶梅》第62回写到李瓶儿患了崩漏,前夫的哥哥花子由探望她时,向西门庆说道:“俺过世公公老爹在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曾吃来不曾?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五分末儿,吃下去即止……”就是凭借这段论述,考证学家将李时珍与《金瓶梅》联系在了一起,大致推断了《金瓶梅》的成书年代。

三七原产到底是广西还是云南

究竟是《金瓶梅》早于《本草纲目》,还是《本草纲目》早于《金瓶梅》,还是很有争议的。不过可以肯定,二者均出自万历年间。但对于三七的产地,两者截然不同,《本草纲目》称出自广西,而《金瓶梅》所记载的“广南镇守”则是云南。相比之下,《金瓶梅》对三七的描述更接地气,来源于生活。而对比李时珍对三七的记载,则非常生硬,所写内容,尽管经过考证,但肯定不是一手资料,所以三七原产广西还是值得怀疑的。

清朝的本草著作,更是以《本草纲目》为马首,提到三七,均言出自广西。其实,一直以来,云南在默默向全国输送着三七,年的《开化府志》提到“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开化就是现在的云南文山。时至今日,广西三七已经萎缩近无,绝大多数的三七出自云南文山。

不管是广西还是云南,现在的三七均是人工种植。野生三七的生长环境非常苛刻,要求透光率低,温湿适宜,通风透气的森林环境。由于环境的恶化,野生三七早已消失殆尽。也正因为三七的稀缺,才有金不换之称谓。苗族等当地人模拟三七的生长环境,用树桩搭棚,山草遮阴,才保证了三七的大片种植,并流传至今。

三七的生长及栽培与东北的野山参及园参种植的情形非常相似。有趣的是,南方的三七仿佛更加默默无闻,而东北的人参却派生出了诸如“系红绳”“抬棒槌”等一系列放山民俗,南北文化差异多么巨大!(图为东北传统挖人参图)

三七的药用价值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三七的功效离不开一个“血”字,最开始人们发现它能止血,著名的云南白药主要用到的就是三七,后来又发现它还能化瘀,因为化瘀而能止痛。所以自明朝以来,三七仍主要用于跌打损伤及各种止血,也间断用于妇科病证。

到了民国张锡纯,在多次应用三七后,总结它化瘀血“不至瘀血留于经络”“化瘀血不伤新血”。这点记载,到了现在的《中药学》教材,变成了这番论述:“化瘀生新,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俨然成了万能的神药。对此,小永深表怀疑!教材应该非常严谨,这种说法太不严肃。

三七的应用方法

一起来看李瓶儿的结局

刚才说到《金瓶梅》里的李瓶儿因为患崩漏月经不止,吃了三七粉,按照本草及《中药学》记载的神奇疗效,李瓶儿吃了三七粉,疗效应该不错。让我们一起来看她的结局:

接前文,花子由向西门庆说道:

《金瓶梅·第六二回》

“俺过世老公公在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曾吃了不曾?不拘妇女甚崩漏之疾,用酒调五分末儿,吃下去即止。大姐他手里曾收下此药,何不服之?”

西门庆道:“这药也吃过了。昨日本县胡大尹来拜,我因说起此疾,他也说了个方儿:棕炭与白鸡冠花煎酒服之。只止了一日,到第二日,流的比常更多了。”

花子由道:“这个就难为了。姐夫,你早替他看下副板儿,预备他罢。明日教他嫂子来看他。”说毕,起身去了。

……

在这之后的不久的一天清晨,鸡还未叫,不到五更天,李瓶儿便断气身亡。都没有活过《金瓶梅》的第六十二回。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李瓶儿吃了三七药,崩漏没有止住,后来又吃了个偏方:棕炭与白鸡冠花,结果“只止了一日,到第二日,流的比常更多了”,这分明是宫血凝结成了血块,蓄积之后,反倒流的更多。当然,此案辨证不准,处方用药存在问题。但反过来不支持“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美言。有人说这是棕榈炭导致的,不关三七的事儿。但小永以为三七难逃其咎。小永在血液科工作八年,也曾见过各种出血,真真没有几个光靠吃三七管用的。如果对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缺乏认识,一味的信仰三七,结果只会害人害己。

全民都在吃三七粉

近几十年来,随着三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逐渐阐明,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保健品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再加上养生专家的吹捧: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解烟毒、解酒毒、解药毒;消斑块、消肌瘤、消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打通全身经脉,让您精神焕发……

一时间,三七粉特卖、热卖,放眼望去,稍微上点岁数的人,都在一人一天一勺三七粉……。这么大规模的应用三七粉,如果能把相关数据统计好,来个队列研究就好了。挚爱中医的我,自然希望得到三七粉优于阿司匹林的研究结果。但,我更希望媒体与专家别在愚弄老百姓,告诫并监督老百姓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比吃三七粉来的更实惠些!

三七补血第一

说了这么多三七坏话,说说它好的一面。《本草纲目拾遗》将三七称为“昭参”,并独树一帜的提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历来认为三七活血,怎能补血。关于三七补血的记载,唯有《拾遗》一书。不过,文献记载,在广西云南民间,有用熟三七炖老母鸡补养身体的报道。这种熟三七,是将三七蒸熟之后的加工品,附上某宝盗来的几个菜谱,博君眼球。

古代虽记载三七叶也有类似三七功效,但现在却很少应用,不过三七花儿慢慢走俏,品相不错,看上去很诱人,当茶喝着玩儿应该可以。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本草纲目》:金不换,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仆伤损,瘀血淋漓者,随机嚼烂,罨之即止;清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时,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血竭相似。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

《本草备要》:一名山漆。泻,散瘀定痛。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醋磨涂即散,已破者为末掺之。为金疮杖疮要药。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敷之,去瘀消肿,易愈。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治血病。此药近时始出,军中恃之。

《得配本草》:甘、微苦,温。入足厥阴经血分。止血散血,定痛,治一切血病。得生地、阿胶,治吐衄。活血之力。得当归、川芎,治恶血。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肿毒,醋磨涂;刃杖伤,嚼涂;血痢崩下,煎汁服。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能损新血。无瘀者禁用。

《本草新编》:三七根,味甘、辛,气微寒,入五脏之经。最止诸血,外血可遏,内血可禁,崩漏可除。世人不知其功,余用之治吐血、衄血、咯血,与脐上出血、毛孔渗血,无不神效。然皆用之于补血药之中,而收功独捷。大约每用必须三钱,研为细末,将汤剂煎成,调三七根末于其中饮之。若减至二钱,与切片煎药,皆不能取效。

三七根,止血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之中则更神。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

《本草分经》:甘、苦,微温。散瘀定痛,能损新血,治吐衄,痈肿,金疮,杖疮。大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味苦微甘,性平(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鲜红(宜与鸦胆子并用)久不愈,肠中腐烂,浸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肠烂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疮疡初起肿疼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

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确实可征之处。如破伤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则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处已流出这血,着三七皆化为黄水,是能化血。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yfhl/375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