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这条经,解决身体90的疾病只要

时间:2021-8-6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

308仪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192208.html

人体经络有很多,我们常常听到的有督脉、肝胆经、大肠经等等,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络:膀胱经。

古人把膀胱经比喻成人身体的藩篱,说它是抵御外界风寒的一个天然屏障。

打通膀胱经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若这条经络通畅,外寒难以侵入,内毒及时排出,身体何患之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打通膀胱经,就是让更多的气血流入这条经络。

膀胱经的走向是从头开始的,然后沿着头后边一直到脚外侧小趾边缘的至阴穴。打通这条经络,能够防治全身上下的疾病。

膀胱经主治疾病: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感冒、发烧、哮喘、肺炎;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不良、痢疾、胃下垂、肝炎;其他疾病的失眠、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腰背痛。

如果膀胱经瘀阻了,我们的身体会出现:

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如何打通你瘀阻了的膀胱经呢?

关键按揉好三个地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动作打通膀胱经

比刮痧还有效

1

动作一

打通膀胱经上部枢纽

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后颈部,以双手掌根提捏或摩擦颈肌至发热。

颈部是膀胱经的上部枢纽,通畅这里可以清除头部和面部的毒素,防治头痛、颈椎病、头昏眼花、视力下降等问题,还能增强记忆力,使人头脑变轻松。

2

动作二

打通膀胱经中部枢纽

每天随时随地的双手搓到后腰发热;这里是肾俞穴的所在,是膀胱经中部的枢纽

谁给膀胱经能量呢,主要是靠肾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只是个通道,本身无动力运行,需肾气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

因此刺激肾俞穴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也是打通膀胱经最重要的穴位!

3

动作三

打通膀胱经的“排污口”

坐在椅子上(或弯下腰),用手掌去拍打后膝窝的正中点—委中穴。

膀胱经是身体的排毒管道,而委中穴是这个管道上的“排污口”,经常拍一拍这个穴位能让膀胱经更好地排毒。

中医有句口诀叫“腰背委中求”,凡是腰部、背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解决。

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腰部、背部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问题。多敲敲委中穴,就可以通畅这些部位的气血。

因为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一条经络,所以,刮痧、走罐效果会更好!但是刮痧、拔罐走罐都是泻法,那么泻后再用艾灸顺着刮痧和走罐经络走向灸一灸,就更好了!这样可以更好的推动肾阳促动膀胱经的代谢。

  具体说:

  1、治包括近视在内的任何眼疾:

  按揉晴明穴。膀胱经的走向是从头开始的,然后沿着头后边一直到脚外侧小趾边缘的至阴穴。睛明是它的第一个穴。先用两手大拇指指肚夹住鼻根,不要特别使劲儿,然后垂直地往眼睛深部按,按的时候把眼睛闭上(凡是明目的穴,按的时候都要把眼睛闭上),然后按一下松一下,再按一下再松一下,如是做9次,这个穴就能真正起作用了。

  2、治眼睛方面的疾病和热症:

  揉攒竹穴。攒竹穴在眉毛边上。

  3、通鼻窍、治眼疾、头痛、癫痫:

  用10个手指肚每天梳头上的膀胱经50次。

  4、明目醒神、降血压、防治颈椎病、感冒:

  揉天柱穴。天柱穴在脖颈子这块儿入发际0。5处,揉的时候不用多想,揉到酸痛点就行了。

  5、治咳嗽老不好、心里发憋、心血管问题、胃痛、肝胆问题、腰酸腰痛:

  按后背傍胱经上的相应穴位。往背上走有众多穴位,它们都在后背中线旁开1.5寸和3寸的地方。后背这些俞穴太多,我们用不着去仔细地区分,先找最痛的点多揉就行了。

  6、治疗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揉八髎。腰部往下还有好多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边4个,右边4个,共8个,通常叫八髎,主要在裤腰的下缘和尾骨尖中间这一段旁开2-3厘米处。

  7、排毒减肥、治腰背痛、脑后头痛、足跟痛:

  压委中、委阳穴。委中穴在膝盖窝里这块儿。揉委中穴时,要用大拇指点到穴上去,另一只手脚腕往下压它,不用使颈揉,点住它就行了。我们平时只要有腰痛,压委中效果就会特别明显

  8、治腰痛、座骨神经痛、痔疮:

  揉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缘,找的时候,要把脚后跟翘起来,这样,小腿肚子就形成一个窝儿,这个穴位就在这个窝儿里

  9、治慢性腰痛立竿见影:

  揉飞扬穴。飞扬穴在承山穴斜下1寸的位置

  10、治感冒、膝盖发凉、血压高、眼睛酸湿、老花眼、腰腿痛、足跟痛、足跟裂:

  从飞扬穴一直推到昆仑穴。昆仑穴在外踝骨后缘这块儿,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穴位。

  11、治腿抽筋、癫痫、身上老发紧:

  揉申脉穴。申脉穴在脚外踝下缘,不太好揉,但用食指指节硌的方法一下就容易找到

  12、治鸣、头痛、防感冒、通鼻窍、防止脚寒凉:

  揉金门到足通谷这一段膀胱经

  13、正胎位:

  艾灸至阴穴。至阴穴在小脚指旁边,是膀胱经上的最后一个穴位。

这么好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为家人、为朋友送去健康,好东西值得相互传阅学习!

学习班优点

全国微创穴位埋线技术综合班

专注:我们只做微创埋线相关技术培训,全国各地开设各类微创埋线培训、讲座、论坛场次,近万人接受了微创埋线技术学习,拥有丰富的培训经验,一次交费终身免费复训

专业:持续不断地进行临床研究与创新,用最严谨、科学的态度研究埋线,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提高疗效,学术地位遥遥领先;

专心:优质的培训服务,我们将最前沿的信息、最实用的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注:四位专家教授专业授课,终身免费复训(每期的内容不一样)预报名可以优惠,报名座位按缴费顺序安排,住宿统一安排,食宿自理。学习合格颁发结业证书.

关于举办“全国微创穴位埋线技术综合班暨微创穴位埋线治百病”的通知

各级有关医疗机构及从业医师:

为进一步推广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穴位埋线疗法,更好地推动和发展中医针灸的诊疗技术,加强全国各地区中医针灸医疗单位及其从业医师的交流与合作,由全国针刀埋线委员会主办,医院承办,医院协办,特面向全国推广举办“全国微创穴位埋线治百病技术综合班”,定于年5月2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1、微创穴位埋线技术原理、操作方法及针对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原则、辨证分型和处方配穴;

2、穴位埋线疗法在肥胖病、美容方面的诊断及治疗(痤疮、黄褐斑、除皱);

3、穴位埋线对常见疼痛病的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理和治疗方法;

4、穴位埋线在内科病中的应用(呼吸系统疾患: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系统疾患:胃炎、胃溃疡;治疗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失眠、干眼症、便秘、癫痫、振颤麻痹等);

5、穴位埋线调理与治疗妇科病、更年期综合症、亚健康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应用;

6、穴位埋线常用穴位的定位,埋线特点,注意事项;

7、穴位埋线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

8、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指导、现场操作演示(发放埋线针具,学员亲手操作)。

唐治安老师-课上实操埋线治疗鼻炎

二、

1、突出新技术!在原课程(美容、疼痛、减肥)的基础上,突出了“内科、妇科,儿科”等相关病种的教学,即真正做到穴位埋线治百病,所有新技术,均倾囊相授。

2、全国唯一将埋线医疗、埋线美容、穴位注射技术融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员只参加一个学习班,就可以学到三种实用技术。

3、本班为精英教学模式,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确保让每个学员都可以学会,由全国最著名埋线专家亲自授课,专家和学员同台操作,“手把手”互动教学,直到学会为止,结业后即可独立开展工作。

三、

医院针灸科、中医科、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康复科、从事推拿、软组织损伤、脊椎病、理疗、骨伤、康复、针刀、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医师、理疗师和从事针灸技术、教学、科研机构,以及从事针灸保健、个人门诊医生、养生馆,减肥、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等。各级军休,老干(疗养)院所及企事业医务室等相关单位人员。

四、

唐治安年6月生于中医家,河南省长葛市人,自幼承家传习医,毕业于南阳仲景医学院,并拜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新九针创始人师怀堂教授为师,副主任医师。现任河南省针灸学会埋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北京传统医学会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经络诊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埋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医院‘九针埋线科科室主任’,新九针创始人师怀堂教授亲传弟子,临床治疗以埋线为主配合新九针创立了九针埋线疗法,此疗比单纯埋线单纯针灸效果更好,经中华经络学术委员会埋线医学会专家组评审:授予‘埋线医学专家’称号.临床治疗以埋线为主结合运用怀堂新九针疗法,治疗各种病症时重治脾胃,对中风后遗症,偏瘫,肢体麻木,口眼歪斜,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各种胃病,哮喘,慢性鼻炎,妇科病,三高症,埋线保健,减肥,美容有独特疗效疗效。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撰写的(穴位埋线配合火针治类风湿性关节30例)经中华名医学会学术部评审荣获优秀论文奖。年4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五届中国名医论坛代表大会特邀嘉宾。曾被(中国社会报)长葛报多次报道,在当地颇有声誉为当代名医。

五、

5月2日-4日西安

6月2日-4日哈尔滨

7月4日-6日石家庄

8月1日-3日郑州

六、

开课前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ysbj/1155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