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ik4每日考点amp真题执业

时间:2017-4-10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

此为考点分享,小伙伴们看完后别忘了返回上级菜单回复“T”来回答相应真题哦~

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在复习时,应与妇科其他所学内容,如妇科正常的月经、带下、妊娠生理及妇科病的病因和病机相结合进行记忆和理解。注意中医妇科学在诊断时与一般诊断时不同的,中医妇科学所特有的部分为考试的重点。

一、四诊(一)问诊

1.问年龄

在初诊时先要询问患者年龄,因为妇科疾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妇女在不同年龄阶段,其生理状况有所不同,易患的疾病也有所不同。

①青春期女子肾气初盛,天癸始至,冲任功能尚未稳定,易患月经失调。

②中年妇女因经、孕、产、乳耗伤气血,使肝失血养,情志易伤,易患带下、崩漏及胎产诸疾。

③老年妇女肾气渐衰、冲任衰少、脾胃易虚,易患经断前后诸证,肿瘤亦相对高发等。

2.问主诉

即患者求诊的原因,了解患者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如月经推迟、发热、腹痛、带下异常、阴痒、腹部包块、阴疮、胎孕异常、不孕、经行不适、产后异常等。

3.问现病史

围绕主证询问发病诱因,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检查、治疗情况和结果,目前自觉症状等。

4.问月经史

需询问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月经持续时间、经量多少、经色、经质稀或稠或有无血块、气味,末次月经日期及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症状(如乳房胀痛、头痛、腹痛、腹泻、水肿、吐衄、发热等)。

中老年妇女应了解是否绝经和绝经年龄及绝经后有无阴道出血、骨质疏松症状。

5.问带下史

了解带下量多少,带下颜色(如白色、淡黄、黄色、赤色或脓性等),带下性质(稀薄、黏稠),气味及伴随症状。如带下量多,需询问带下量多出现时间,若在月经前或月经中期或妊娠期出现白带增多,而色质无异常、无臭味亦无不适,此为生理现象。

6.问婚育史

未婚、已婚或再婚史。若未婚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病情需要,应了解有无性生活史、人工流产史;对已婚者,需了解性生活情况、妊娠胎次、分娩次数、有无堕胎、小产、人工流产。

孕妇应了解妊娠过程,有无妊娠疾病(如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肿胀、子晕、恶阻、子痛等)。

7.问产后

询问分娩情况,有无难产、产后出血量多少,输血与否。若有产后大出血晕厥史,可使气血亏损而影响月经,甚则闭经。了解恶露量多少、颜色、性状、气味,有无产后疾病史,以及避孕情况。

8.问既往史

有针对性地了解与现在疾病有关的以往病史,个人与家族史。如继发性痛经患者,应询问有无人工流产术、剖宫产术、盆腔炎史。对原发性痛经者应询问家族史,其母系有无痛经史(因部分痛经可能与遗传有关),个人饮食嗜好,居住环境。

对不孕者需了解有无盆腔炎、人工流产史、腹部手术史。对闭经、月经过少者,需询问有无结核史、产后大出血史,工作环境、生活、饮食嗜好、环境迁移等个人史。

9.问家族史

有些疾病与家族史有关,需选择性询问,如闭经、滑胎等。

(二)望诊

中医妇科学的望诊在一般程序的基础上,有其特殊之处。即望月经、带下,恶露、阴户、阴道。

1.望月经

观察月经量、月经颜色、性质是妇科望诊特点之一。一般而论:

①若经量多、经色淡红、质稀,多为气虚;

②若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为肾阳虚;

③若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为血虚;

④若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为血热;

⑤若经色鲜红、质稠,多为阴虚血热;

⑥若经色紫黯有血块,多为血瘀;

⑦若经量时多时少,多为气郁。

2.望带下

观察带下量多少、颜色、性状是带下病诊断及辨证的主要依据。

①若带下量多,色白质清多为脾虚、肾虚;

②若带下量少,阴道失润,多为肝肾不足;

③若带下色黄,量多质黏稠,多为湿热;

④若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或稠黏如脓,多为湿热或热毒。

3.望恶露

产后望恶露量之多少、颜色、性状亦是产后病辨证的重要内容。色暗:

①若恶露量多、色淡红、质稀,多为气虚。

②若色红、质稠为血热。

③若色紫黯、有血块,多为血瘀。

④若色暗若败酱,应注意是否感染邪毒。

4.望阴户、阴道

主要观察阴户、阴道形态、色泽。

①若见解剖异常者,属先天性病变。

②若有阴户肿块,伴红、肿、热、痛,黄水淋沥,多属热毒;色素减退,多属寒凝。

③若阴户皮肤发红、甚至红肿,多属肝经湿热或虫蚀。

④若阴户肌肤色白,或灰白、粗糙增厚或皲裂,多属肾精亏损、肝血不足或寒凝血瘀。

⑤若阴户中有块脱出,常见于子宫脱垂或阴道前后壁膨出。

(三)闻诊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嗅觉来诊察病人的方法。闻气味主要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的气味。如月经、带下、恶露秽臭,多为湿热或痰热;

若腐臭气秽,多为热毒;恶臭难闻,需注意子宫颈癌的可能性;妊娠剧吐致酸中毒,患者口腔有烂苹果味,多属气阴两虚。

(四)切诊

现在要求切脉应在病人和医生都比较平静的情况下进行,时间至少1~2分钟。妇人之脉在一般情况下稍弱于男子,略沉细而柔软,尺脉稍盛。逢月经期、妊娠期、临产之际及新产后脉象均有所变化。

1.月经脉

月经将至或正值月经期,脉多显滑象,为月经常脉。

①若脉滑数而有力者,多为热伏冲任,常见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

②若脉沉迟而细多为阳虚内寒、生化不足,常见于月经后期或月经过少。

③若脉细数为虚热伤津、阴亏血少,可见于月经先期、闭经。

④若脉缓弱无力多为气虚,尺脉微涩多为血虚,尺脉滑多为血实。

⑤若崩中下血或漏下不止,脉应虚小缓滑,反见浮洪而数者,多属重证。

2.妊娠脉

女子妊娠6周左右易见脉滑有力或滑数,尺脉按之不绝,为妊娠常脉。

①若脉细软或欠滑利或沉细无力,常见于胎动不安、堕胎、胎萎不长、胎死腹中等病之虚证。

②若妊娠晚期,脉弦滑劲急多为阴虚肝旺、肝风内动之象,当警惕发生子晕、子痫等。

3.临产脉

《产孕集》云:“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描述了孕妇在临产前脉象的变化。若孕妇双手中指两旁从中节至末节,均可扪及脉之搏动,亦为临产之脉。

4.产后脉

因分娩之际,失血耗气伤津,新产血气未复,故此时脉常滑数而重按无力。三五日后,脉渐平和而呈虚缓之势,此属产后常脉。①若产后脉见浮大虚数,应注意是否气虚血脱;②若脉浮滑而数,可能是阴血未复,阳气外浮或为外感之征。

二、辨证要点1.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1)月经病的辨证要点:

月经病的辨证,以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辨证的依据。若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多为气虚;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稀,伴头晕眼花,大多为血虚;

月经量多或日久不止、色深红质稠,多为血热;月经延后、量少色黯,喜温畏寒,多为血寒;月经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大多为血瘀;月经初潮年龄过迟,周期不定、量少色淡,常为肾气未充,冲任不盛或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月经提前或延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伴胸胁作胀,大多为肝郁;

月经提前或延后、经量少、色淡黯质稀,伴腰酸大多为肾虚;月经延后、经行下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大多为实寒;经行或经后下腹冷痛,形寒畏冷,喜按得热则减,大多为虚寒;经行下腹刺痛,经量多、色紫红有块,块下痛减,大多为血瘀。

(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带下病的辨证,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一般而论,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多为阳虚;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多为阴虚挟湿;若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多为脾虚;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多为湿热;

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多为湿毒;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3)妊娠病的辨证要点:

妊娠病涉及孕妇、胎儿两方面,故妊娠病的辨证,首先应分清属母病或胎病。因母病而胎不安,孕后经常腰酸胀坠,有堕胎或小产史,大多属肾虚;

孕后小腹绵绵作痛,大多属虚证。同时应辨明胎儿情况,以明确胎孕可安,还是当下胎益母。如孕后阴道出血量少、无腹痛、或轻微腹痛、胎儿活者,可安胎;

阴道出血量多、腹痛阵阵、胚胎已死,则应去胎益母。

(4)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多虚多瘀为产后特点,因此产后病辨证应根据恶露的量、色、质和气味;乳汁多少、色质;饮食多少和产后大便、腹痛状况并结合全身证候舌脉为辨证依据。

如恶露量多或少、色紫红、有块、小腹痛拒按,多属血瘀;恶露量多、色红有臭气,多属血热;恶露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多属气虚;

产后大便干涩难下,大多属津血不足;乳汁甚少、质稀薄,食少神疲、面色无华者,名属气血虑弱。

2.辨病与辨证

(1)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

先辨中医之病,后结合辨中医之证。如妇科临床诊治时,通过四诊所得到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明确是什么病,然后根据中医辨证体系,运用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等方法,辨证明确后施以治疗。

但有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可出现传变,如产后发热病之感染邪毒型,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温热病的发展过程,针对此变化可运用卫气营血辨证采用相应治法。

一种症状在某些情况下既可单独作为一病,也可是其他疾病中的一个症状表现。如经前乳房胀痛,若作为一病则辨病以论治;若为他病之一症,则应辨病与辨证结合诊治。

阴疮的治疗又是根据疾病发展和临床演变特点,分初肿期、化脓期、溃破后期,而采用病及各期之证相结合的论治方法,即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范例。

(2)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虽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但长期以来妇科临床在对某些疾病的分析处理时,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施治,取得了一定疗效。

①辨病基础上分型治疗:

先西医辨病,然后根据中医学理论以中医学术体系为基础选择脏腑、气血、经络等辨证法分型治疗。

②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论治西医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部分有功能的内膜周期性出血,蓄积于局部,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而粘连,对此中医认为是“离经之血”所致,因此血瘀是内异症之中医学认病析证的主因。

由于血瘀成因不同,临床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瘀热互结、肾虚血瘀等证型,对内异症可辨证后分别采用理气化瘀、散寒化瘀、益气化瘀、清热化瘀、补肾化瘀等方法治疗。

③中医辨证与分段治疗:

由于疾病本身是复杂多样的、多变的,临床应注意根据疾病发展及演变特点进行分阶段辨证论治。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为其主证,据其主次轻重分属于中医学的“子肿”“子晕”“子痫”范畴。

子肿阶段分脾虚、肾虚、气滞三型辨证施治;子晕阶段分肝阳上亢、阴虚肝旺、脾虚肝旺三型辨证施治;子痫阶段分肝风内动、痰火上扰等型辨证治疗。

④结合西医的病因病理辨证论治: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均有根据其病的西医学病因病理特点设专方对应治疗的方法。如无排卵型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中,

因其西医病因均为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生理轴功能失调,中医辨证论治时,常根据中医学对该生殖轴功能失调的认识,确立治则,设置专方并结合妇女月经周期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采用周期给药方式,于月经周期之不同时期在专方基础上加减用药治疗。

~~~别往里答题哦~~~









































国外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医院昆明哪家好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ysbj/4113.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