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2阳性乳腺癌如何克服转移颓势,T

时间:2021-12-11来源:妇科治疗 作者:佚名 点击:

乳腺癌转移与肿瘤微环境有哪些关系?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多线治疗不佳怎么办?且听专家如何说。

导语

“长夜海上生明月,潇湘雨歇谛雅音”,由王守满教授带医院乳腺癌MDT团队和李恒宇教授带领的海军医院乳腺癌MDT团队,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病例展开了激烈探讨,并且会议中刘艳芳教授分享了精彩讲题,尽显学术风采。

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与转移

刘艳芳教授指出,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90%以上的癌症死亡是由肿瘤转移介导的。其过程包括了原位癌向浸润性癌的发展,然后进入循环,存活的肿瘤细胞向远端器官浸润,最终在靶器官产生明显的转移现象。除此之外,肿瘤细胞可以通过特异性的遗传学以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共同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循环、外溢,并且在远端器官定居,进而增殖(图1)。

图1.肿瘤转移

在肿瘤转移微环境中,靶向药物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但是仍会出现耐药挑战。肿瘤异质性是导致耐药发生的驱动因素。并且不光是肿瘤细胞本身,微环境也在肿瘤耐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微环境分为原发灶微环境、浸润灶微环境以及转移灶微环境,三种微环境共同促使了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图2)。

图2.肿瘤微环境分类

乳腺癌转移具有靶向性,往往发生于骨、肺、肝以及脑组织。针对不同的靶器官,原发灶的转移微环境不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等在肿瘤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往往在肿瘤转移至靶器官之前,原发灶就能通过分泌一些可溶性和非可溶性的因子,促进靶器官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进而发生免疫逃逸,使得肿瘤细胞更容易定居在靶器官中(图3)。

免疫细胞新亚群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肿瘤原发灶通过分泌外泌体,活化肺泡上皮细胞中的TLR3(Toll样受体3),产生大量炎症因子或趋化因子,促进骨髓动员,并靶向性地到达肺组织,促进转移性微环境的形成,以利于肺转移发生。

图3.靶器官免疫微环境的形成

刘艳芳教授还表示他们团队更多的工作聚焦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随着乳腺癌荷瘤状态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进展,引流淋巴结(DLN)中B细胞比例和数量会增加。而增加的B细胞能分泌大量病理性抗体,促进淋巴结转移,并缩短实验小鼠的生存时间。从分子层面上加以验证表明,DLN中的B细胞通过招募和增殖两种方式扩增,分泌的病理性抗体可以靶向原发灶肿瘤细胞膜表面的糖基化HSPA4,随后与ITGB5结合,活化Src/NF-κB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另一方面,肿瘤细胞也能分泌PEG2作用于COX2,促使淋巴结基质细胞分泌SDF1α。两种途径形成信号轴,共同促进肿瘤细胞向DLN趋化和转移(图4)。

图4.肿瘤淋巴结转移

目前靶向肿瘤微环境和转移微环境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热点,其方向包括:首先,通过大通量的筛选,发现更多分子和细胞亚群;其次,从空间和组织学技术层面,比如进行多通道方式针对肿瘤微环境进行检测,计算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或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等等之间的空间距离,阐释免疫微环境的科学现象并找出解决方案;最后,研发针对肿瘤转移的靶向药物,如表观遗传治疗能通过破坏转移前微环境来抑制转移。并且刘艳芳教授表示,他们的团队正在朝着这些方向开展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图5.组织质谱成像系统

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接受新型ADC药物病例分享

张克兢教授分享了一例HER2阳性乳腺癌案例的诊疗全过程,病例详情如下:

病例简介:

女,26岁

-03发现左乳肿块1年

体查:左乳外上可及一约5*4cm大小肿块,质硬,边不清,活动欠佳,肿块距乳头6cm,左腋下可及一1*1cm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尚可。右腋下及双侧锁骨上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穿刺病理:左乳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组织学II级,免疫组化:ER(-),PR(-),Ki-67(约40%+),HER2(2+)FISH确认试验(+)。

影像学检查未见远处转移病灶

诊断:左乳浸润性癌cT2N1M0,IIB,HER2(+)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估:

初治

新辅助治疗方案:TCbH(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

疗效评估:PR(术前体查肿块大小2.5*2cm,腋下淋巴结未触及)

手术(-07):左乳癌保乳根治术

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III级,送检肿块大小:4*3*1.5cm,剖开见癌肿(1.5*1*1cm),各切缘未见癌,脉管内见癌栓,淋巴结见癌转移(1/14),免疫组化:ER(-),PR(-),Ki-67(约50%+),HER2(3+)

术后完成局部放疗+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03结束)

T-DXd治疗前总体回顾:

-03(确诊),新辅助治疗

-07(手术),保乳,非病理学完全缓解(non-pCR)

-03,曲妥珠单抗结束

-07,局部复发,局部扩大切除

-03,再次局部复发,全乳切除

-04,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一年

-10,颈部淋巴结转移

-04,肺转移,吡咯替尼,T-DM1

-10,疾病进展,内脏危象

T-DXd治疗经过:

-10至-01:经T-DXd治疗2-3个周期后,肺部肿块缩小明显,胸水消失,癌性淋巴管炎改善。患者耐受性良好。

图6.T-DXd治疗前后,转移灶变化

MDT讨论

如何通过影像学手段,完善术前评估,为外科医生做保乳术保驾护航?

刘芳教授表示:“通过术前常规检查如钼靶、超声、磁共振,能将病灶位置标示清楚。对于术中不好定位或超声不可见明确肿块的患者,还可以进行钼靶引导下的穿刺定位,为外科医生提供准确的手术位置。当术后原发肿瘤周围出现新发病灶,若影像学评估其与原发病灶位置一致,可能考虑没有切除干净。若几个月后复查磁共振,出现明显的软组织块,则更多考虑为术后复发。”

熊军教授表示:“精确甄别较小的乳腺癌结节具有一定困难,并且即便通过术前影像学分析甄别出某些结节,其术前评估仍存在困扰,这是目前影像学诊断上的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患者第一次保乳术后,在结束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仅4个月便局部复发,再次行保乳术,术后并未接受任何治疗(放疗或全身治疗),对此您如何看待?

贾臻教授表示:“患者第二次行保乳术距离上次辅助放疗的间隔时间不到一年,时间较短,第二次保乳术后是否行辅助放疗还需要考虑两次术后病理,既往放疗剂量及部位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目前科室经验,再次行局部放疗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状态。”

周卫兵教授表示:“新辅助治疗后行保乳术,相比行根治性切除的复发概率大。该患者首次保乳术后辅助放疗,不到两年复发,若再次手术,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并且术后可再次行辅助放疗。但是该患者复发后再次行保乳术,术后则不推荐放疗。”

张颖一教授表示:“该患者新辅助治疗后复发风险更高,可能是因为经过了缩瘤治疗,在还要考虑保乳的情况下,实际切除的范围相比肿瘤原始状态的范围要小,可能会残存一些引起术后复发风险的因素。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较高,如果存在淋巴结转移、肿块较大、Ki-67指数较高、激素受体阴性等高危因素,推荐术后辅助全身治疗。因此,该患者可以在第二次保乳术后,接受双靶或奈拉替尼等抗HER2辅助治疗。”

李建璜教授表示:“鉴于患者第一次复发时,抗HER2治疗药物选择十分有限,当时不会考虑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但是现在抗HER2治疗药物选择很多,会推荐术后强化辅助治疗。”

患者最初穿刺病理示,HER2免疫组化(IHC)(3+),术后病理示,HER2IHC(2+),IHC的不同对于临床抗HER2治疗是否有影响?另外,对于多个部位转移的患者,转移灶的重新穿刺是否有必要?

刘艳芳教授表示:“通过IHC评判患者HER2IHC(3+)或者IHC(2+)可能存在人为误差,应该以FISH检测结果为准。该患者不管是术前病理穿刺还是术后病理,都是FISH阳性,对于临床抗HER2治疗没有差别。另外,该患者术后病理示,组织学Ⅲ级,说明肿瘤组织结构具有较大异质性,肿瘤细胞失去了粘附性。并且患者存在脉管癌栓,提示循环中的肿瘤细胞较多,这可能与患者后期多次复发,且疗效较差密切相关。”

王宽松教授表示:“对于HER2FISH检测阳性患者,目前的指南或共识都推荐抗HER2治疗,尚且没有比较IHC(3+)或者IHC(2+)接受抗HER2治疗疗效差异的研究。但是从理论上看,可能IHC(3+)肿瘤细胞对HER2信号的依赖性更强,接受抗HER2治疗敏感性更高,疗效更好。”

并且两位教授均表示不同靶器官的微环境不同,压力筛选下的亚克隆也存在区别。因此,理论上要准确了解多发转移灶患者的病理资料,可能需要不同转移灶的穿刺,但实际操作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

作为外科医生,针对该病例的治疗过程有何见解?

苏东玮教授表示:“该患者初诊到第一次保乳治疗阶段比较成功,但是在第一次局部复发后,我更倾向于根治性切除。该患者保乳术后接受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8个月,结束治疗后4个月即发生疾病进展,抗HER2治疗12个月内复发,可视为原发性耐药。在不考虑药物可及性的情况下,当时我会直接选择T-DM1用于第二次术后的辅助治疗。患者进入晚期阶段后,推荐接受T-DXd,或者继续使用T-DM1治疗。”

黄隽教授表示:“尽管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降期保乳患者复发率较高,但是该病例年确诊时,保乳术后复发率相关数据并不明确,而且缺乏假体重建相关研究数据,因此,保乳术是合理的选择。但是患者在保乳术后,较短时间内出现局部复发,再次手术我可能会选择全切,对于术后是否要进行全身辅助治疗,在当时的时间节点,尚无定论。但是目前的话,我会考虑局部治疗的同时介入全身治疗。”

总结

最后,王守满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患者使用T-DXd之前,全身皮下结节如鸡蛋般大小,用药两个周期后,结节缩小至花生米样大小,且肺癌性淋巴管炎显著改善,其疗效令人惊叹。未来T-DXd完全进入中国市场后,它的治疗地位将会较大提升。”

李恒宇教授表示:“患者5公分肿块经新辅助治疗后达到PR,治疗较为规范。且该患者为曲妥珠原发性耐药,在经历了吡咯替尼、T-DM1抗HER2治疗后,均未有效克服耐药。直到选择T-DXd,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基于它的独特作用机制,并具有旁观者效应,能克服曲妥珠单抗耐药和肿瘤异质性。并且,我们也期望T-DXd能应用于新辅助治疗,为早期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ADCAcademyOnline

ADC学院致力于传播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的研发历史和进程,紧跟相关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学术交流的综合性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fkzl/1239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