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它有哪些过人之处
时间:2025/2/9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投入最多床位和医护人员的高校,作为它附属中学的高三学子,我觉得非常骄傲。疫情让我更加坚定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决心,希望自己毕业后也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这是高三学生柏雨欣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届高三年级高考百日誓师上说的话。作为战疫一线的中坚力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今天小招就带你一探究竟。历史悠久图为“同济德文医科学堂”工科讲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一所具有余年办学历史的医学名校,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之一,是全国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是中德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全国首批同时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两所院校之一。年,宝隆等在上海创建了“德文医学堂”,后发展成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年2月始,原同济大学医医院整体内迁武汉。年8月,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年,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学科丰富图为医学生在生理学机能实验中同济医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生殖健康研究所以及10所临床学院;设有14个本科专业,6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管理进入A类,其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进入A+。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10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同时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大师云集历经百余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早已云集无数高手,桃李遍布天下,拿下诸多荣誉。建院余年来,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年中国抗战胜利,德国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外科医生裘法祖放弃在德国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归祖国。他将后半生献给同济医科,凭着“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自创“裘式刀法”,改进的手术操作不亚20多种,拯救无数生命,人送外号外科全才。直到今天,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图为裘法祖院士后来,裘法祖院士的学生吴孟超院士,也成为了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裘法祖院士毅然抉择的50年后,一位年轻人做出同样的选择,忍着与妻女分别6年的孤独,深耕中国妇女癌症治疗领域,他就是马丁院士,30多年来深入医疗一线,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图为马丁院士“刀尖舞者”陈孝平院士,从理论到实践首创亲属间辅助性部分活体肝移植,并提出可行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的手术治疗,这一系列的原创技术让我国在肝移植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年,陈孝平院士当选“最美科技工作者”。此次疫情,陈院士也曾未脱离一线,连日奔波于抗疫的战场。图为陈孝平院士曾经,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侯云德院士,两院院士陆道培、吴旻、张涤生、周宏灏、胡盛寿、杨宝峰,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武忠弼等这些从同济医学院走出的杰出人才,是深耕医学沃土的前辈。如今,同济医学院乃至华中科大的所有人,都在为家国民生贡献力量。平台顶尖同济医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面向国际医学科学前沿,面向健康中国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健康与科技对接、与社会对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构建和完善了覆盖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科研平台。图为医学生在现代化的P2实验室里进行培养医院、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医院,是中部地区医疗中心、医院,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纺织研究中心。医学院医院、湖北妇幼保健院等10医院。医院坚持以爱心奉献社会、以仁术服务人民,汇聚成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同济力量。医院为一名骨科患者实施混合现实(MR)技术引导下的髋部骨折手术。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骨折临床治疗年以来,同济医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继续保持在全国医学高等教育第一方阵。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诊疗设备、逐步摆脱高端医疗器械依赖进口的局面日渐成为国家重大需求。医工结合优势,正在形成华中科技大学继工科、医科优势后的第三大优势。抗疫,同济在行动年春节之际,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华中大同济医学院充分发挥医科特色优势,迅速紧急行动起来,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展现出校院组织大爱仁心敢于担责的“同济担当”,校园防控以人为本守土尽责的“同济榜样”,专家学者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的“同济智囊”,医院中流砥柱救死扶伤的“同济力量”,师生员工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的“同济形象”。建言献策,贡献“同济智慧”。医学院发挥学科优势,组织专家学者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智慧。作为拥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公共卫生学院主动向省、市学校递交请战书,建言献策,在疫情分析、病人救治评估、防控决策、消毒指导、社区防控策略等方面提供支持;第一临床学院的学生们也在发生疫情后就如何开展冠状病毒肺炎科普展开讨论,经过反复修改,一篇集专业、人文于一体的科普文——《科学面对新型肺炎,返乡人员也是家人》出炉;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医院信息化建设等等方面,同济师生发挥着医学专业所长,贡献了“同济智慧”。科普抗疫,发出“同济声音”。基础医学院吴雄文、李岩、公共卫生学院徐顺清、何美安、药学院李华、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冯占春、姚岚、乐虹、贾红英等学科专家都积极就如何科学地面对疫情更好地进行自我防护在媒体上发出“同济声音”。砥柱中流,不负医学誓言。疫情初期对外发出提醒的,医院医生李文亮、医院医生谢琳卡;医院医生赵建平,是第一位发现疫情的呼吸病专家,也是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组长,几十天来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医院在省内率先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医院每日检测到例新型冠状病毒样本,医院接纳了最多的危重病患者。基础医学院、医院积极投入抗病毒药物研发。他们夜以继日奋战一线,承载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学誓言。逆行而上,坚守疫情一线。医学院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无数“华中大同济人”前赴后继、走上一线,加入了这场特别的抗疫“同学会”。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百余名党员主动请战。医院院长张定宇校友,拼渐冻生命,与疫魔竞速,始终奋战在一线,获得湖北省记大功奖励。大家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看完这些,你是否对华中大同济医学院有了更多的期待,金秋九月,我们在这里等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 上一篇文章: 历时6个月,覆盖15个街道,服务万余人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