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有多重要哪些人需要做

时间:2023-4-7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了二胎世界。孕育一个生命对女性本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产后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疾病,比如盆底功能性疾病。对于多胎或者一些高龄产妇来说盆底功能很容易受到伤害。

盆底肌即盆底肌肉,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这一肌肉群犹如一张“吊网”,将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紧紧兜住,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怀孕时子宫重量增加,盆底肌肉就持续受压而松弛。无论是剖腹产还是顺产,盆底肌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有疾病症状当然需要做盆底康复,但是很多时候是没有症状的,很多人认为这就说明盆底功能没有问题了,殊不知自己的盆底肌肉正在逐步失去弹性,损伤累加,一旦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表现出来(多发于中老年),此时已经不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恢复起来也会更慢。那么,哪些人需要做盆底康复呢?

怀孕女性

女性怀孕期间,在孕激素松弛素的作用下,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慢慢长大,在重力的作用下胎位下移,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渐渐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宫重量的日益增加,使盆底肌肉处在持续重压中,慢慢变得松弛,此时我们的子宫等脏器不至于一下子脱垂下来,就是由于有筋膜韧带还在撑着,但如果我们不及时恢复盆底肌的强健,筋膜迟早也会支撑不住,断裂后,就像是拉断的橡皮筋,无法再恢复。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于迎春等研究了位孕妇,发现孕中有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发病率竟然有28.33%,其中有58位在产后仍然持续发生尿失禁。

2、产后妈妈

为什么阴道分娩比剖宫产更易损伤盆底组织?因阴道分娩过程中,会经历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由于规律宫缩、胎头压迫阴道,产妇用力不当或产钳助产等可导致盆底缺血,肌肉筋膜牵拉断裂和神经损伤等。

当前,剖宫产也不并不保险,随着妊娠及剖宫产次数的增多以及盆底肌的自然修复,剖共产对盆底肌肉的保护作用会减弱,因此不能用剖宫产来预防盆底疾病。

南方医院研究发现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肉异常率为64.95%,剖宫产产妇盆底肌肉异常率为24.25%,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3、二胎妈妈

自从全面放开二胎以后,很多生二胎的妈妈反映,生投胎的时候感觉没什么感觉,结果生完二胎之后,打个喷嚏都能漏尿,甚至有些还有子宫脱垂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生头胎的时候大多数妈妈还比较年轻,身体条件好,但是到了怀二胎的时候年龄大了,就明显比较辛苦。再有就是有些妈妈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盆底肌损伤和盆底肌功能性障碍,但是以为自己还年轻,身体好没有在意,到第二胎的时候症状就严重了。

4、围绝经期的女性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盆底快肌、慢肌的功能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纤维细胞凋亡致使细胞数量减少,使细胞外基质的成分和含量发生明显改变。雌激素是维持盆底的组织结构张力、胶原含量、血供以及神经再生所必需的重要物质之一。随着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肌肉和筋膜等支持组织变得薄弱,盆腔肌肉及结缔组织的支持力量下降,这可能也与绝经后结缔组织内的I,III型胶原的代谢增加有关。

5、妇科手术后女性

妇科手术比如子宫切除的女性,除了将子宫和宫颈切除以外,还会将子宫韧带切除,对筋膜和神经造成损伤,腹腔压力施加于薄弱的阴道,盆底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对盆底的正常生理结构与神经支配造成了较大的破坏,最终出现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研究发现位术后复查患者,有位出现重度肌力下降,发病率高达86.7%。

对于以上高危人群,最佳的防治方法就是进行盆底肌锻炼,主要方法有凯格尔训练,阴道哑铃训练,磁刺激等。磁刺激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做盆底康复治疗、凯格尔训练、盆底肌评估,还能做乳腺康复,腰腹疾病治疗,盆底全营养指导,这种方式对于盆底康复更加有效。



转载注明  http://www.cdjhds.com/ysbj/1383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妇科病_妇科病常识_妇科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